非小号app他改变全球金融却不知身在何处:比特币创始人
2008年,一篇名为《比特币: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》的白皮书横空出世。它解释了如何将工作量证明机制、公钥加密和点对点网络架构结合起来,构建出一种”(Satoshi Nakamoto)曾活跃于互联网论坛,甚至编写了比特币的初始实现代码,留下了一些蛛丝马迹。
在过去16年间,关于这位神秘作者的真实身份,猜测从未停止——被怀疑者成百上千,多为极客、怪人、技术狂热者,甚至还有几个澳洲人被列入名单,包括一个偏执狂和一个被指控为连环骗子的男人。
现在,前《WIRED》杂志记者本杰明·华莱士(Benjamin Wallace)出版新书《神秘的中本聪》(The Mysterious Mr Nakamoto),记录了长达15年的身份追寻之旅。与其说这是一次侦探式追踪,不如说是借由中本聪之谜,来讲述比特币及加密货币的跌宕历史。
比特币的理念最早源于一个名为“密码朋克”(Cypherpunks)的网络团体,中本聪曾是其中一员。这个组织既有旧金山湾区的嬉皮士,也有的自由意志主义者。两派在意识形态上南辕北辙,却因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愤怒找到共同立场:旧金融体系腐朽,新技术应取而代之。
他们相信,密码学可以带来匿名性,去中心化架构可以防止权力集中,从而避免腐败。比特币不是第一个尝试,但它精准切中人性与市场心理,因此独树一帜。
然而,比特币未能兑现最初的理想。如今,它已沦为投机、诈骗、洗钱和黑市交易的温床。匿名性和去中心化的承诺在现实面前几乎荡然无存。华莱士指出,比特币的失败,并非技术问题,而是社会问题:理想主义者分裂为敌对派系,理想乌托邦被机会主义者逐渐蚕食。
书中探讨了中本聪保持匿名的几种可能性。最肤浅的解释是:他持有大量比特币,身价极高,怕被绑架。但更令人信服的说法是:比特币本身的设计就需要“无首”(headless)状态——若有明确领导者,便违背去中心化初衷。
华莱士的调查旅程最终未能揭示中本聪的真实身份。他尝试风格识别法(stylometry)来分析代码和写作风格,结果却每次都指向不同的人。他飞往澳洲,只为与一位嫌疑人短暂交谈三分钟。他学编程、抓取网络数据、敲门探访——然而,越深入调查,越是一场烟雾弥漫的迷宫。
到了第300页,嫌疑人们开始“脸谱化”——只有最奸诈或最高尚者才让人印象深刻。但调查终点,仍回到最初的几位嫌疑人,真相依旧遥不可及。
《神秘的中本聪》提醒我们:现实中的谜团不像小说那样,最后都有“真相大白”的桥段。没有一根线索能揭开所有秘密。中本聪之谜,正如比特币本身——开局惊艳,终局混沌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猜你喜欢
- 06-03非小号比特币一度跌破105万美元
- 02-13非小号外媒:“比特币之国”取
- 05-28非小号纽约比特币绑架案第三名
- 06-12非小号什么是“比特币”?
- 05-29非小号比特币又创新高!
- 02-04非小号比特币:加密货币传奇的
- 05-14非小号比特币非流动性供应达1
- 06-25非小号Strategy比特币持仓价值突破
- 06-24非小号企业比特币热潮:18 家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