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小号动态

非小号app中方大手一挥再抛5亿美债美方发现不妙全球疯抢

新闻 2025-11-21 12:15

  今年9月,一则看似寻常的金融数据,掀起了不小的波澜,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月度报告显示,中国再次减持了5亿美元的美债,这已经是今年第5次了。

  在这同一时间段,中国在卢森堡发行的一笔主权债券却成了市场的“香饽饽”,全球资金蜂拥而至,认购金额远超发行规模。

  资本的去向从不说话,但它的动作说明了一切:有人在悄悄离场,也有人在加速布局。

  说起美债,过去几十年,它就是全球投资者眼中的安全标杆,国家有外汇储备,放美债里,既稳定又保险。这种共识曾经牢不可破。

  但近些年,中国对美债的态度变了,从“拿着不动”变成“该减就减”,减持早已不是第一次。

  这次5亿美元的减仓虽然不算大数,但连着几个月的动作,说明这不是临时起意,从过去几年看,中国已经持续在减少对美债的依赖。

  这种节奏,既不像“短期操作”,也不像“市场情绪”波动,更像是一种有计划、有节奏的资产调整。

  虽然市场上也有国家在增持,但总体来看,全球官方机构对美债的态度正趋于谨慎,特别是央行层面,减持动作明显增多,说明美债作为全球储备资产的光环,正在被重新审视。

  原因其实不复杂,美国债务规模不断上升,财政赤字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控制,每年新增的债务像堆积木一样往上涨,已经让不少投资者开始担心:这样的债,还有还的可能吗?

  更让人担忧的是,美国的政策走向也存在不确定性,一旦财政政策持续宽松、货币政策再被政治干扰,美债的吸引力自然会打折。

  市场上的钱,是最怕不确定因素的,一旦风险和回报不对等,资金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离开。

  就在大家对美债避之不及时,中国发行的一笔主权债券却成了全球热抢的目标,这笔债券是在卢森堡发行的,规模不算大,但吸引的资金远超预期。

  11月18日,中国财政部在卢森堡发行的40亿欧元主权债券,刚一开卖就遭遇全球资金围堵:总认购金额高达1001亿欧元,超额认购25倍,7年期那一档甚至达到了26.5倍。

  过去,很多人觉得中国债券“水土不服”,主要是因为市场不够开放、流动性不够好,但近几年,中国在金融领域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,尤其是在债券市场上,开放程度已经远超外界想象。

  境外机构投资者进入中国债市的渠道越来越多,机制越来越顺畅,市场环境的透明度和稳定性,也得到了不少国际机构的认可。

  更重要的是,中国债券在风险控制、收益稳定性方面,表现出了很强的竞争力,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、美欧通胀压力持续的背景下,很多投资者更愿意选择那些“稳得住”的资产,而中国债券,刚好兼顾了稳定性和相对可观的收益水平。

  再加上人民币资产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的地位逐步上升,不少全球指数都把人民币债券纳入其中,这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资金流入,对资产配置多元化有需求的机构来说,中国债券逐渐成了不可忽视的一环。

  这也是为什么这次发行的主权债券能引来大量认购,投资者不是冲着短期回报去的,而是认准了中国债市未来的发展潜力。

  这不仅仅是金融市场的事,说到底,是资本对一个国家经济基本面和政策稳定性的认可。

  过去几十年,美元几乎是全球金融体系的唯一支柱,不论是贸易结算还是外汇储备,各国几乎都离不开美元,但现在,这种格局正悄悄发生变化。

  从数据上看,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已经不是过去那样稳固,越来越多国家开始尝试降低对美元的依赖,选择其他货币进行储备和交易。

  人民币在国际债券市场上的地位也在提升,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元和欧元的第三大计价货币。

  这种变化并非一夜之间发生,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,一方面,美国自身的债务问题和金融政策给市场带来了不小的不确定性;另一方面,中国通过持续推进金融体系改革、扩大市场开放,给全球投资者提供了新的选择空间。

  更值得注意的是,各国央行在储备策略上也在悄然调整,不少国家开始增持黄金、减少美元资产,中国央行连着几个月增持黄金储备,这种趋势说明了全球对美元长期信用的担忧正在加深。

  除了资产配置的变化,地缘政治的考量也影响着金融格局,随着全球政治格局变得更复杂,越来越多国家意识到,过度依赖美元可能带来政策风险。

  一旦遭遇金融制裁或政治冲突,美元体系可能变成“枷锁”,在这种背景下,建立多元化的金融体系,成了不少国家的共同选择。

  中国在这方面走得比较前,通过在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推动本币结算,通过RCEP等区域合作机制实现金融互联互通,中国在构建“非美元”金融通道方面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,这种努力的意义,不只是经济层面的,更是对现有金融秩序的挑战与补充。

  不过,美元的地位并不会短时间内被取代,毕竟它所依赖的不仅是经济体量,还有制度、信用和历史积累,但现在的情况是,全球不再单一依赖美元,这种多元化趋势,已经是无法回头的现实。

  如果说过去资本流动是追逐利润的游戏,那现在它更像是一场对风险和安全的权衡,美债曾经代表的是“稳”,但现在,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怀疑它还能不能继续代表稳健,而中国债券,原本并不被认为是“主流配置”,如今却成了不少机构的首选。

  这背后的转变,其实是全球金融格局的一面镜子,资本在重新选择站队,而这种选择,往往比任何政策声明更能说明问题。

  美债的持续减持、中国债券的热销,不只是资产之间的此消彼长,更是国家信用与金融秩序之间的一场博弈。

  对中国来说,这是一次机遇,也是一次考验,机遇在于,国际市场正在主动靠近中国金融体系,这是人民币国际化难得的推动力;考验则在于,只有持续推进金融改革、保持政策透明和市场稳定,才能真正赢得全球资本的长期信任。

  未来,不会是某一种货币说了算,而是多种选择共存的格局,资本会继续流动,规则也会不断演变,这才是真正的市场逻辑,静水深流,这场看不见硝烟的“金融战”,已经拉开了帷幕。

  参考来源:9月中国减持5亿美元美债,日本增持89亿美元 2025-11-19 09:04·上观新闻财政部:首次在卢森堡发行欧元主权债券 2025-11-19 18:06·环球网

上一篇:以太坊技术路线调整引关注区块链应用场景扩展

下一篇:首只规模破700亿元债券ETF诞生!短融ETF(511360)

猜你喜欢